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王俊勇:改善“最后一公里” 让民心畅通
发布时间:2021-06-10 10:27:33

城区的部分地方一直存在交通堵点、难点,让居民感叹“行路难”。这段时间,在“民呼我为”主题教育活动中,多个职能部门和街道直面居民的难题,采取有力措施,改善了交通拥堵问题,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方便了居民出行,为群众办了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

交通领域的问题往往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起来难度很大。例如四季青一带由于本身的经营特性,交通繁忙拥堵。有关部门通过划定车位、规范卸货、开通定制公交等方法,让交通变得井然有序。又如临平乔司街道新增了一条公交地铁接驳线路,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缓解了5万余名居民的出行难题。解决交通问题还收获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非法载客运营的摩托车(俗称“黑摩的”)消失了,交通面貌焕然一新。

“黑摩的”等交通难题长期存在,固然有执法难度大、违法成本低等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大家确实有出行需求。就拿改善力度较大的四季青和乔司街道来说,有大量居民在那附近工作居住,每天的频繁出行也是刚需。而如果公共交通资源不足,“最后一公里”该怎么走,就成了很多人的难题。不远不近的一段路,坐出租车不现实,如果拿着重物或天气不佳,步行也有些辛苦。这种情况下,“黑摩的”等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也就难以禁绝了。

交通违法行为必须严厉整治,但不能止于整治。一些不符合交通法规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居民的出行需求,如果不能用更好的办法替代这一出行方式,居民出行不便不说,“黑摩的”等不正规不安全的交通方式还有可能会卷土重来。令人欣喜的是,有关部门既指标又治本,精准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这些新措施改善了居民的出行条件,压缩了交通违法行为的存在空间,也提升了交通安全水平,为居民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交通等民生问题千头万绪,有的还是多年积累的“老大难”问题。这样的难题有没有解?积极为之,则难题易解。在“民呼我为”主题教育活动中,相关街道和职能部门敢于“啃硬骨头”,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从群众的需求出发,解决存在已久的难题。这也说明,困难再多、矛盾再复杂,只要下定决心,敢于向困难开刀,认真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拿出“不得胜利不收兵”的气魄,总能找到解决办法。“民呼我为”,要俯下身子听民“呼”,还要主动积极作为,才能真正解民忧,让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有盼头。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本报评论员 王俊勇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