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面对市场经济的考验 ——写在党的百年诞辰之际
发布时间:2021-06-07 11:18:04

习近平总书记说,“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百年风霜雪雨、百年大浪淘沙,我们党能够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9100多万名党员,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展望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依然需要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一、党的建设面临市场经济的长期考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其中,最复杂的应该是市场经济考验,最严峻的应该是消极腐败危险。

我们党从夺取政权到长期执政,是一场历史考验。从领导和驾驭计划经济到领导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一场历史考验。各级党员干部从以清贫为本色与人民群众同患难,到以致富为追求带领人民群众富起来,更是一场历史考验。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发展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论从宏观调控到各项经济活动的组织、推进和监督,党的各级组织、广大党员都要全面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自身是有二重特性的,一方面,市场经济是一条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整体财富积累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说到底又是一种以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作为基础的交换共同体。市场经济的两个起点:每一个经济的个体,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每一个真实的个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正是这两个最大化,进入市场经济运作,演绎出一部激烈竞争、效率至上的交响曲,从整体上形成推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形成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秩序;但它又会成为市场经济的阻力和破坏力,如果这两个最大化“无限度”追求,就会导致互相欺诈、物欲横流,市场经济的秩序就无法维持下去。于是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因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市场极大丰富,生活极大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有的人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防止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对党员的诱惑、对党的机体的腐蚀,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早就告诫全党,“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衣炮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的机会应该说是更多了,而且容易出现“温水煮青蛙”效应下的沦丧。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警示全党,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干部被腐蚀了,卷进经济犯罪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大量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惕啊!”党的十八大后的五年间,经党中央批准立案审查的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党的十九大以来,立案审查调查的中管干部又达三位数。可见,对于腐败问题仍然要高度警惕、警钟长鸣!

为什么贪腐难以禁止?我们在理论上要有更为透彻的思考,在实践上要有更强力的措施。防治贪腐、党风廉政建设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有严峻性、挑战性,稍不注意就会反弹回潮。这是党的建设中必须敢于面对、善于解决的现实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古人说:‘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一旦有了‘心中贼’,自我革命意志就会衰退。”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防止自我革命意志的衰退,更要始终坚定党的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道德情操,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和共产党人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的高风亮节,努力形成和确保持续河清海晏的政治生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要不断搞下去的,不可能把市场经济停下来再整党治党。面对市场经济中的新问题,既刮骨疗伤,也对症下药;既标本兼治,也激浊扬清。要善于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与建立广大党员、干部“很想干、很能干、很愿干”的体制和机制,相辅相成,一体推进。要在保持反腐倡廉高压态势的同时,使推动鼓励干事创业、担当,也制度化、常态化,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在坚持反腐倡廉、实现风清气正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得更好,把高质量发展搞得更好,把实现共同富裕搞得更好,保持党的队伍纯洁稳定。

二、发挥道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正能量作用

改革开放40多年,出了那么多“大老虎”“小苍蝇”,是改革开放不对吗,不是。是我们党放弃了立党为公的宗旨和初心吗,不是。是我们没有在党员中对“糖衣炮弹”警钟长鸣、没有在社会上提倡正确的义利观和公私观吗,都不是。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把“利”与“义”协调起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共产党人强调,在义利冲突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先义后利,更加大声疾呼重义轻利,为义弃利,鼓励、向往大公无私、舍生取义的精神;同时也必须深入研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发挥道德在市场经济中的正能量作用。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浩浩荡荡,蓬勃发展,其特色之一,就是能以“厚德”载市场经济。

必须正视,市场经济中每一“经济人”都追求利润最大化,由此激烈竞争,优胜劣汰,效率大增。货币成了一般等价物,价值规律驱使人们不断追求和积累商品价值。既然搞市场经济,就得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遵守市场经济的法则,追求市场经济的效率。但绝不能“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信仰物化,把诚信、道德抛弃。手持利益这把“双刃剑”,身处社会这个共同体,就需要坚守底线、明晰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底线和边界,就是“适中”。经过了个人利益的觉醒、市场经济的洗礼,如何把经济冲动与道德追求、把物质富有与精神高尚成功结合起来,检验着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关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程度,也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在全社会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落实到成功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伦理”,把“资本”的冲动与“诚信”的构建成功结合,形成一个与现代市场体系配套的,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构建和遵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只有这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与现代市场体系以及相应的社会结构更加紧密契合,才能够对准人们思想的共鸣点、群众利益的交汇点而生生不息,增强对广大群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生动活泼,进而成为人们自觉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而潜移默化,成为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

对这个全新的问题,初步研究,有以下四点。

首先,必须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确保坚守共产党人的道德高地。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时,执政党在领导和调配全国资源中起什么作用?不能不正视,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曾经一度严重侵蚀我们的党政干部队伍。中国有推崇君子人格的传统。诸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谆谆告诫,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民本情怀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君子之德”,与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前仆后继的远大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相契相合。党的各级干部不妨从传统的君子之德中,获得精神鼓舞的正能量,培养浩然正气。

第二,要善于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激活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基因。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基于人性本善的假设,把源于人的同情的利他主义情操视为人类道德行为的普遍基础和动机;在《国富论》中,又把人性本恶作为经济学的前提假设,把个人利己主义的利益追求当作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动机。他提出了问题,却未能解决问题,给出的是一个“斯密悖论”。但他强调靠“人的本性”解决市场经济中的道德缺失问题的思路也启发我们,其实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本性”,有巨大的能量,关键是如何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唤回它、激活它、放大它,使它成为强大的正能量。今天,诊治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道德失范现象,不妨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中,去找回和强化道德约束和慎终追远的定力,去增强我们民族在现代化浪潮中强身壮体的抗体,增强人们在各种物质诱惑面前的免疫机能,促使人们做到见利思义、义利并举、先义后利。

第三,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现法治与德治并举。中国历史上,很多人主张“儒法并用”“德刑相辅”。治理国家和社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党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古人“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的治理思想与经验。以德治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应该认真继承使之转化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进一步用好的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之一。

第四,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蕴含的善的伦理道德,最终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这包括,对所有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企业一视同仁。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但应当有明确的边界。政府参与市场行为,也需要有严格的法律限定,并进行规范。政府不能“越位”,不能在决策上随意性较大,不能责任意识淡薄,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行为后果,必须追究决策者的行政责任。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政府的计划调控才会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如此等等。可见,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政府(官员)对市场伸出“看得见的手”,也离不开市场伦理建设。

总之,我们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基因,成功结合“资本”的冲动与“诚信”的构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利者,义之和也”的义利兼顾与统一的,“适中合义”的“市场伦理”。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 + 法治经济 + 道德经济”这个人类新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模式,尚在路上,还要探索。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问题上,也是在“赶考”、在“应考”,要交出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答卷。

三、警惕和防止“内部变质、变色、变味”

面对市场经济的考验,中国共产党的常青之道,必须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的现实问题,尤其要始终警惕和有效防止“内部变质、变色、变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从党成立以来,我们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内部变质、变色、变味,丧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背离党的宗旨而失去最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这段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百年历史,也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要教育引导全党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的现实问题”。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的现实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始终警惕和有效防止“内部变质、变色、变味”,中国共产党一定能确保历时越长,越“长”青;千锤百炼,犹“常”青。

市场经济的考验,是全新的、长期的、“富起来”的新考验,是在普遍富裕的诱惑下如何普遍做到拒腐蚀、永不粘的更为复杂的考验,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当年几发“糖衣炮弹”来袭的局面。市场经济的法则是经济运行的普遍法则,但就是不能“普遍”到侵入或浸入我们党内。我们党如何保持生机活力、如何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问题十分现实和紧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何让广大党员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既“很想干,很愿干,很能干”,又“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不仅“贫困不能屈”,更加“富贵不能淫”,更是需要探索。“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的成效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党的自身建设和自我革命任重道远,要迎接新考验,解决新问题。

中国共产党一定能有效应对市场经济的考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危险的历史,是不断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历史。在市场经济考验面前,我们要进一步做到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的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我们党一定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包括市场经济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为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叶小文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