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人民日报》点赞!杭州这项改革 到底好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1-06-02 09:57:55

杭+新闻报道 “你吹哨,我报到”,杭州钱塘区扎实推进“吹哨一件事”改革,推动职能部门的资源力量下沉到社区,及时为百姓办难事,解难题。

6月1日,钱塘区的这一做法被《人民日报》点赞了。

从发现到解决问题,

仅用时3天

作为杭州市第一个、也是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外来务工人员社区,白杨街道邻里社区内生活着超过1万名新杭州人。去年6月初,有住在社区内和达自由港的居民反映,回家的路很不方便。

原来,为全力配合下沙路与12号路提升改造及附属配套工程,施工单位要求封闭12号大街东西方向进行施工。其中,12号大街11号路口是和达自由港唯一的进出口,这一封道导致非机动车及行人要绕行近2公里才能进入小区,出行十分不便。

放在以前,这类复杂问题社区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从2020年6月开始,钱塘区作为全市“街社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工作试点单位,研究制定了《试点推行“吹哨一件事”指导方案》,试行“吹哨一件事”改革。帮助基层社区解决问题,尝试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就是本次改革的初衷之一。

收到居民反映后,邻里社区党支部张敏华随即向交警大队白杨中队“吹哨”。收到“哨声”后,交警部门迅速行动,顶着高温现场勘查,对小区门口的交通线路进行重新组织。很快,非机动车及人行斑马线及信号灯设置完毕,同时公交公司还调整了相关区内公交的行驶线路,极大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流程只用了3天,这也是社区居民首次在“街社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中尝到甜头。

各部门闻哨而动,

主动作为解民忧

自推行“吹哨一件事”改革以来,钱塘专心做了这4件事。组建街道、村社,区域党建联盟;下放行政权力和综合执法权;建立吹哨报到快速反应机制,以及强化数字赋能,通过建设完成村社微脑、综治小脑和钱塘大脑,打通数据壁垒,提高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率。

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能光靠街道村社“单打独斗”,钱塘区所有部门单位都是治理共同体的一分子。各部门闻哨而动,下沉一线,主动担当。

在工程建设领域,街道承担了属地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责,但因为缺乏专业人员,很难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对此,建设局主动听哨,在自身监管力量紧缺的情况下,将质安站工作力量下沉,每个街道落实2名质安监人员,听从街道工程监管安排,全方面加强在建工程属地管理。

农发中心“应哨”,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街道,完成了1万余亩的抛荒地整治工作,原先的荒地已变成钱塘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年预计小麦收购总量可达8000吨。

综合行政执法局“应哨”,解决了困扰高沙社区十多年的公厕脏乱臭问题。

规划和自然资源分局“应哨”,帮助景园小区居民办出了不动产权证,化解了群众20多年的“心病”。

区市场监管局“应哨”,帮助多个高层住宅小区解决“生病电梯”难题。

政法委“应哨”,帮助早城社区成立钱塘区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调解工作室,累计已化解邻里纠纷300余起……

来源:杭+新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