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涂建敏:谨防“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
发布时间:2021-05-31 08:50:01

对网络游戏、视频、直播等推行“青少年模式”,通过限制使用时段、在线时长、服务功能等方式,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作出规范和引导,已有一段时日了。然而,《北京青年报》记者日前通过对多个App实测,发现很多“青少年模式”只是为了合规和规避法律风险,并不能真正起到作用。新华社此前也撰文指出,一些直播平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流于形式,为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和网络大开方便之门,诱使未成年人冲动消费和巨额打赏。

“青少年模式”在现实中形同虚设,屡屡“失灵”,是“不能也”还是“不为也”,明眼人都能看得清楚。无论实名认证还是人脸识别,也无论控制时长还是内容优化,构成“青少年模式”的这些最基本要素,难度不在技术,而在态度。

“青少年模式”绝不能沦为“聋子的耳朵”——做做样子、摆摆姿态!国家网信办正在集中开展的“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就包括了对各类服务端的“青少年模式”的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进行治理。国家推进专项治理,用意不言而喻,是以此推动强化日常监管,促进全社会提高认识。不得不说,包括笔者在内,诸多家长在日常网络管理上,并不能很好开启“青少年模式”,甚至对此一无所知,这既有普及认识的问题,当然也与技术本身有关。换句话说,如果一项技术功能只能“防个寂寞”,那么,估计很多人也只好一哂置之。

必须站在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高度,加大对青少年网络沉迷的技术防范。值得一提的是,最新修订并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增进对青少年的“网络保护”,明确提出,“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这就从立法上对平台企业“青少年模式”作出明确厘定,是对青少年网络保护的法治托底。以新法施行为契机,一方面,就是要以“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合规监管,来倒逼平台企业提高门槛、改进技术,进一步优化功能设置,提高未成年人身份识别准确性等。另一方面,监管更是要做到与时俱进,督促平台企业把技术防范落到实处。

开启好网络保护的“青少年模式”,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必须尽到监管之责。平台企业尤须摒弃流量至上,平衡好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关系,肩负起青少年网络保护第一“守门人”之职。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涂建敏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