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院27日发布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十大典型案例,几乎涵盖近期网络信息诈骗犯罪各种高发类型——有聊天交友建立感情的,有虚构充值返现活动的,有冒充公司老板要求财务人员转账的,还有冒充“公检法”诈骗钱财等。
典型案例的发布,既是震慑,也是警示!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重要指示,就是要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进一步加大力度、拓展覆盖面,一方面,立足于“治未病”,从“下游”到“源头”治理,斩链条、查短板、堵漏洞;另一方面,群防群治,综合施策,形成全民防诈、全民反诈综合治理体系,打一场人民战争,全力压缩犯罪空间,让诈骗者无处可遁。
必须看到,电信网络诈骗之所以持续高发,就在于电信网络空间的隐蔽性和复杂性,波及广,溯源难。连日来,本报客户端曾披露多起相关案例,无一例外,都以冒充公检法、虚构案件来诱导受害人转账。其中,家住市区的25岁陈姓女孩,在诈骗电话诱导下,不仅通过网络形式制作“公安”问询笔录,还写下3页纸自白信,并险些转走存款。对此,有网友曾总结这样几个防诈“一律挂掉”:接到陌生人电话,只要谈到银行卡的一律挂掉;只要谈到“中奖”的一律挂掉;只要谈到“电话转接公检法”的一律挂掉。其实,“一律挂掉”之后,也不妨再添上这样一句,“怀疑是诈骗电话的,一律报警!”
金融、通信、互联网等行业主体要牢牢站在防诈、反诈第一线,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仅2020年,全国金融系统突出打击“卡商卡贩”和“行业内鬼”,查处行业“内鬼”422名,惩处营业网点、机构1.2万个。完善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必须堵漏洞,不护短。要以加大推进个人信息保护来为扎紧防范篱笆;要建立常态化拦截封堵机制,完善止付冻结工作机制等,及时作出预警、拦截和干预;要以组织建立全国统一的“谢绝来电”平台,继续夯实推进电话、短信治理。
不得不说,骗局各有不同,但“话术”总有几分惊人相似。在受骗群体中,老年人和涉世未深青少年占比不小。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受骗群众在最后关头幡然醒悟,这得益于日常反诈宣传,或是平台预警和警方主动干预。加大宣传和普及力度,必须让反诈宣教走进学校,走进街道社区,走进各种社交媒体群。要以接地气的方式,比如,编写前述“一律挂掉”口诀和歌谣;组建镇(街道)专业反诈宣讲团等,让防诈、反诈宣传持续深入人心。
此外,增进数字赋能。不仅仅增进“人防”和“技防”,从源头上识别蛛丝马迹;还要以“互联网+”推动区域联动、跨区域合作,乃至强化推进国际合作,破解网络电信诈骗组织化、产业化、境内外勾连发展趋势。唯有与时俱进、多措并举、综合治理,才能真正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为公众捂紧“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