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机构大洗牌,每月关闭数百家,数千亿市值灰飞烟灭。据腾讯财经报道,随着监管的收紧,教培机构、家长、创业者、培训老师等一系列牵扯其中的个体和机构的命运发生了巨变;2021年4月注销和吊销的教培公司多达307家。一连串的监管,也很快反应在资本市场:已经上市的在线教育公司,近3个月的股价都大幅回调,有的甚至跌去80%的市值。
此间,一个“教培机构不得上市”的传闻,都能搅动市场,让教育中概股迎来大跌。据财新网报道,5月24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开会要求教培机构不得上市”的传闻,推动新一轮跌势。海淀区因教培机构密集而被视为全国风向标。25日午间,海淀区教委对此传闻发声:假期不允许上课、学科类和素质教育类培训机构不让上市、不让做广告的“三不”政策并不属实。
然而,市场预期是很清楚的,那就是教培机构将受严管、上市将受“严限”。监管的“靴子”终将落地。一段时间来,屡有教培机构“爆雷”,家长频陷退费无门的窘境。不少地方出台政策,要求校外培训机构设立“保证金”,保证在“爆雷”后家长可以退费;另外就是让头部教培机构接管“爆雷”教培机构的学生。
教培机构是教育内卷的集中地。家长们在“内卷效应”之下,把大量的金钱投入到课余教培中。大人苦不堪言,孩子不堪其苦。如今弄得似乎不报课余培训班孩子就没前途。教育当然需要投入,但不能让资本控制了教育。教培机构,乱象丛生;因为不愁生源,此前不少教培机构搭个草台班子就开课。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得依靠疯狂的课余培训才能取得“成功”,那一定是巨大的失败。
发达国家的教育,大多是“前松后紧”:父母送孩子上小学时,往往说的是“好好玩”,而不是“好好学习”;从高中开始逐步抓紧,到了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几乎是“玩命”。大学宽进严出,学生到了读大学,也成为成年人了,开始进入学习钻研的黄金时代,从此好好积蓄人生能量,让人生马拉松越跑越有劲。
而我们最荒诞的是所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入幼儿园、读小学就忙得不可开交,有的家长每周给自己读小学的孩子报读十多个培训班,严重超前透支孩子的学习力,可以想象的是,一旦考上大学,那就“万事休”了。
为了避免教育内卷愈演愈烈,公众对“双减”有普遍的期待: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焦虑的父母,像“直升机”一样在孩子的上空盘旋,发出各种让孩子受不了的噪音……这样的状态,要早一点快一点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