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王俊勇:大学生“慢就业” 磨刀不误砍柴工
发布时间:2021-05-14 10:37:20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又将如约而至——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909万,比去年增加35万。教育部近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介绍,现在大学生就业的个性化趋势很明显,“慢就业”现象也在增长。

“慢就业”是近年来部分大学毕业生的新选择。大学毕业之后,他们不急于参加工作,而是去支教,去当志愿者,去游历考察准备创业……这样的做法很像欧美大学生中流行的“间隔年”。不论“慢就业”的原因如何,这样的人生选择确实对长期以来的就业观念产生了冲击。

“慢就业”是社会发展多元化的体现。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基本都是新千年前后出生的,相比他们的学长学姐,这一代毕业生很多会先在毕业之后用一段时间来尝试接触社会,以进行更多的思考,同时更好地了解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慢就业”,也是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磨砺,以便更准确地寻找人生方向,更理性地选择职业发展道路。

“慢就业”是个体的自愿选择,应当予以尊重。不过,“慢就业”也要避免盲目跟风。毕竟,“慢就业”期间还需要父母提供物质保障,这也要求这些“慢就业”的大学生要真正利用这段时间来规划思考、提升完善自己,而不是赖在家里“啃老”。如果因为暂时求职受挫或害怕工作辛苦而拒绝进入职场,那就不是“慢就业”,而是“不就业”“懒就业”“怕就业”,是对生活的逃避,也歪曲了“慢就业”的本意。对于这样的大学生,学校、父母、社会都有必要进行提醒,不能让他们放任自流。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选择“慢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学校、社会也应当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保障。例如,高校不应当片面追求统计意义上的就业率,可以为打算“慢就业”的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教育等,引导毕业生合理安排今后的发展方向。对于“慢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关部门也应当在户籍、人事档案、社会保险等方面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保障,为人才的进步营造宽松的环境。

“慢就业”是种新的就业观,社会应接纳这样的观念转变,同时也要积极地为选择“慢就业”的大学生“搭把手”,让他们更从容地面对人生的赛道。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王俊勇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