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新闻讯 今天(4月27日)下午,90后小伙子温亿明躺在医院病床上,在朋友圈里写下致“遥远的亲人”的一段话,祝福他更长久地感受生命的美好。
“遥远的亲人”是他未曾谋面,从不相识的陌生人、血液病患者。经历4个多小时,温亿明的造血干细胞被分离出来,送往远方,挽救生命。
“这场考试对别人至关重要,又非我莫属,那必须全力以赴,不要因为我个人的原因留下遗憾。”他说。
9年前的无心之举,
有了回响
2020年8月3日,温亿明和平常一样,在电脑前飞快地敲着代码,手机上突然响起一个来自广东的座机号。在杭州工作了好几年,怎么突然有广东的电话打过来,不会是诈骗电话吧,温亿明漫不经心地接了起来。
电话是广州红十字会打来的。
“时间有点久了,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2012年5月您在华南理工大学做了造血干细胞入库,现在有血液病患者和您初步配型成功了,请问如果最后配型成功的话,您愿意捐献吗……” 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解释道。
温亿明这才想起来,那是大二第一次献血的时候,工作人员在旁边简单介绍了中华骨髓库,问他愿不愿意加入,想着也就多采两小试管的血,他答应了。
这么多年过去,他早就从学校毕业,工作也从深圳换到了杭州,没想到9年前的无心之举,竟有了回应。
2021年1月,在确认患者需要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温亿明的信息转接到杭州市西湖区红十字会。
这场对别人性命攸关的考试非我莫属
必须全力以赴
其实得知初配成功的消息后,温亿明私底下就问了学医的朋友,和陌生人配型成功的几率有多大。朋友说,非亲缘关系成功的几率只有几万到几十万分之一,能配上就是患者的幸运也是缘分。
在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无损健康后,温亿明下定决心要给患者一个希望。
因为担心通不过后续的检查,他开始有意识地规律锻炼,把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原本爱打篮球的他放弃了这类激烈的容易受伤的运动,改为一周三次慢跑,从2020年2月一直坚持到入院前。
“我知道采集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不担心捐献,只担心高分辨能不能相合,体检能不能通过。”他说,“这场考试对别人至关重要,又非我莫属,那必须全力以赴,不要因为我个人的原因留下遗憾。”
幸运的是——2021年2月22日,高分辨检测,通过。
3月19日,体检,通过。
4月23日,顺利入院,注射动员剂。
4个多小时,252ml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一个生命等待回春
尽管红会工作人员建议捐献要征求亲属意见,温亿明还是把这件事瞒了下来,直到省红会的休假函发到公司,他才把这个“通知”转到了家庭微信群。
温妈妈有些着急,这么大的事情儿子一声不吭自己决定了?电话里温亿明给她详细说了整个过程,“就是件小事儿,采集那天你们也不用来,大老远的,等五一我就回来了。”
温亿明就职于某大型互联网企业,日常工作强度较大。收到休假函后,公司非常支持和配合,第一时间进行了后续工作安排和分工调整。
4月27日,温亿明早早就到了造血干细胞采集室,打完最后一针动员剂后,他躺到病床上,两支手臂上被扎上牙签般粗的针头,鲜红的血液从右手臂流出,在通过采集器的运作,一点点分离出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剩余的血液通过另一根软管软管回输到他的体内。
提及这5天打的9针动员剂,温亿明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没啥反应,有也不影响捐献。
从早上8点30分到12点49分,14个循环结束, 252ml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取下来,小心地放进运输的保温盒内,即刻奔向远方,一个生命正在等待回春。
温亿明也成为西湖区第17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从2010年以来,西湖区已有761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随着库容量的增大,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率也得以提升。仅2021年短短4个月时间内,就有三名志愿者配型成功并捐献。
造干入库那些事:志愿者可以联系属地红十字会,填写《志愿捐献者同意书》并留取8毫升血样,就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了!血样的HLA分型数据会被录入到中华骨髓库数据库,每天参与患者检索。
捐献造血干细胞科学,无损健康!西湖区红十字会呼吁加入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对生命的承诺,更是庄严的使命,请一定要深思熟虑入库,义无反顾捐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