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水光针”“热玛吉”等新鲜词,从微博热搜活跃到了微信朋友圈的群聊中;当股市里无数大老爷们追逐着医美行业的股票,甚至是大学在读的表妹都计划趁着五一假期去打“美白针”,我真切地体会到:医美经济是实打实地火了!
近年来,医美产业强势崛起,不再仅仅是女明星、女演员们的专属,换上了“亲民”面孔,出现了普及化、低龄化的趋势。据统计,中国医美市场预计在2022年达到4810亿元,居世界首位,俨然成为一片新消费蓝海。
这股“医美热”一夜而来,其背后正是许多人的“颜值焦虑”。就在4月初,某家调查机构发布了《2021“颜值经济”新消费趋势报告》。报告称,近6成年轻人对自己的颜值不满,其中女生对此更敏感、男生“非常焦虑”的比例更高。在“颜值即正义”“看脸社会”这样的网络热词影响下,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外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某医美APP发布的调查显示,近70%的职场人士每月拿出超过20%的工资收入进行“颜值投入”,14%的受访人表示,每月“颜值投入”花费超过工资,他们中90后占比超60%。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医疗美容热”折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当下的问题是,商家在利益驱动下,过度利用消费者的求美之心和颜值焦虑制造消费需求,并传递一种观念:美是有固定标准的,不符合标准就需要通过后天改造来适应标准。打开一款时下流行的医美软件,会发现在线测颜值、颜值鉴定师等类似选项会被设置在醒目位置。这些APP往往会根据已经设定的“美貌标准”来分析消费者存在的缺陷,提出医美改善意见。对于普通消费者,尤其是一些价值观还未成型的青少年而言,这样看似专业、充满术语的评价很容易引导成焦虑,顺势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变美”掏钱。不少人往往是迷失于商家的广告语中,被裹挟着随波逐流,丧失了自己的理智判断。更遑论,很多野蛮生长的医美机构和APP,缺乏专业资质,使“变美”平添风险。
若“变美”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可以令自己变得自信、更加充满活力,那本身并无可指责。可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的求美焦虑却源于外在压力。看似自发,实则被心理胁迫,花了钱、冒了险、吃了苦,却说不清楚这无穷折腾究竟为了谁。
什么是“美”,各花入各眼。这个世界从来都美得千姿百态,不存在标准答案。漂亮的外表或许会为你增添色彩,但丰盈的内心、丰厚的学识、优良的品德、优雅的气质,同样能让你展现高层次的美。关于美的判断,要学会形成自己的定义,只有找到内外兼修的平衡状态,才能让自己走出“颜值焦虑”、活出精彩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