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4月13日晚,西湖边北山路,著名散文作家刘亮程在新新饭店的晓客厅和冒雨从各处赶来的读者交流互动。等活动正式开始,朱钰芳才忙完入座;临近收尾时,又开始操持起随后的签名环节,第二天还要陪刘亮程去参观位于中国丝绸博物馆里的晓风书屋……不光是招呼每年上百位来书屋做客对谈的作者名家,朱钰芳对待每一个走进书屋的人都是一样的态度。以前不忙时,她也总会待在体育场路的店里,还是那个最操心最忙碌的店员。
二十多年以书店为所爱——从最早在三联书店上班,到后来创立晓风书屋,直到现在有了十多家分店以及众多衍生产业,朱钰芳可以说见证了杭州这座城市书店业变化最快的阶段。
“这个时代推着我们往前走。从以前的闭架式卖书,到大量民营书店涌起,再到遭遇网络冲击经营困难……后经多方努力,书店也从单一形态向复合形态发展。”朱钰芳说,她算是见证了中国民营书业变迁,也深切感受到了文化对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
不久前,朱钰芳刚在北京接过了“‘十三五’民营书业最具影响力人物”的荣誉,全国只有十人获奖;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时,她被评为“全国民营书业20人”;上一周,湖南卫视刚播出的文化纪录片《书店和菜市场》中,前两期就是聚焦晓风书屋浙一医院店里的温情留言本……可以说,杭州的每一家晓风书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标签:医院店温暖、博物馆店专业、大学店青春、景区店“网红”……
“很多人想找我们合作,但我们很谨慎。我不想把书店做成可复制的标准化产品,更希望是符合所在地的人群需求,希望让书店真正利用起来。”朱钰芳说,朱自清曾说看丰子恺的漫画“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她希望晓风书屋也有橄榄的味道,不仅有那味儿,想起还能回味。
这种回味既来自于书店牢固确立的原则,也来自于改变带来的新鲜。从1996年创立以来,她的书店从单纯的贩售书籍,到书籍与咖啡的结合,再到研发专属的丰子恺文创产品,直到去年结合疫情推出的“生机”丰子恺作品展,还有已经接近百家的红旗书屋,将优秀党政主旋律正能量书籍送入基层社区……朱钰芳给记者看了她对于书店新的拓展方向,长长的清单,包括了新项目拓展、新领域开发、游学、IP开发……手机上得滑好几屏才能看完。
十余家书店就像是根一样,越扎越深,杭州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则给根提供了充分的滋养,加以“好风凭借力”的新时代,让朱钰芳和她的晓风书屋,开始开枝散叶,绽放文化芬芳。
今年是建党百年,从去年开始,她就在筹备一个“红色走读文化之旅”,专门邀请了城市历史研究学者仲向平教授助力,将北山路上的红色景点串珠成线,实现了晓风在“文旅结合”上的新尝试。
“其实我们从来不敢贪大求全,都是一点点来做,这么多年书店做下来,很高兴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以及书友,我们这些新尝试也都和他们的帮助密不可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朱钰芳说,她对这座城市充满感情,希望能继续为城市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理解的文化小康,就是未来的书店能提供给大家充足的文化产品,随手可得,充沛饱满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