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日前发表题为“校外体育现应试苗头”的报道,提到“出于安全、担心影响其他课程学习等原因,不少学校的体育课流于形式,就算能保证课时,锻炼效果也要打折扣。用与分数关联的方式倒逼社会重视体育,可能带来‘应试体育’新问题”。《新华每日电讯》日前也以“体育教育陷入不列入考试走‘形式’、列入考试成‘应试’怪圈”为题,提出“体育课到底该怎么上?教育成果该如何评价?这两道题正成为我国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必答题。”
“不考成形式,一考变应试”,说到了时下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痛处”。正如报道所述,“考前轰轰烈烈,考完偃旗息鼓;平时挤占体育课,考完后则直接取消”,这绝非个别现象。而为了对付体育中考,有老师和家长临时抱佛脚,临阵前让孩子改学游泳等,或报个校外培训班突击一下,搞提分和速成——体育一旦陷入应试窠臼,也就背离了健康和快乐本源,增加负担不说,甚至有可能就此埋下厌恶体育的病根。
新学年初,教育部下达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等5项指标任务,以落实落细立德树人。五项指标可谓环环相扣、层层关联。试想,当孩子们连睡眠都不能保障,又哪来运动时间,健康体魄又从何谈起!连日来,教育部正为《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有一项内容针对的就是学校不得限制学生课间出教室活动。
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纷纷给体育中考开“药方”,有建议将中考体育测试由1次增加至3次,初中每学年末测试一次;有建议在小学阶段增加体育课课时,切实保证每天1小时运动时间,并适时推行高考体育;还有代表建议,要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机制,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这些建议都颇具有针对性。
应试体育不仅校外不能有,校内同样要杜绝。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蔡元培先生当年在论及体育时也说道:“养成完全人格所必需,主张完全人格,首在体育。”高度重视体育之于人格和精神之锻造,家长和学校都要进一步厘清认识,不要再让体育堕入“应试教育”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