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报道 在杭州坐公交车,扫一扫电子屏二维码就能知道这趟公交车的抵达时间;从“掐着点”赶公交,到像打车一样方便坐公交车上下班;早晚高峰走出地铁站,就能坐上公交……这些出行变化,其实得益于杭州公交这几年一直致力打造的“数字公交”。
公交线路有1229条,每天客流近百万人次
昨日,记者参观了杭州公交大楼的数据大脑平台,一串串数字出现在大屏幕上,全市有1229条公交线路,两万多个站点,实时显示在线营运车辆7533辆、里程数51万多公里、客流近百万人次。
这样大的一张公交网络,上面不仅有密密麻麻的数据,而且有很多的动态数据分析,它是如何“动”起来的?
早在2017年,杭州公交集团就在打造数字整体的框架了,借助移动支付上线,推出了杭州公交数据大脑1.0版本,经过这几年的数据大脑建设,已经发展为3.0版本。
从1.0到3.0版本,是一个数字公交成长的过程。“1.0版本基于数据进行搜集,把这些数据搬上‘云’,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2.0版本是搭建模块,也就是单独的应用功能,比如线路的、停车场的、监控的等;如今的3.0版本,完善了原有的功能平台,打通了很多场景,形成了集成化的管理。”杭州公交战略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罗序旗介绍。
罗序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画面:工作人员坐在“数字驾驶舱”里,他可以对当前客流进行分析,看到公交客流最集中地方,还可以对线网进行管理,智能调度车辆,同时可以管理智慧场站、定制公交、信息服务、公共自行车等版块。3.0版本,不再是展示功能,而是可以直接操作到底层的各个应用功能。
数据赋能公交运营管理
提升乘客体验度、舒适度
这些“动”起来的数据,主要分三块:一块是日常运营,比如客流、线网、调度;第二块是安全管理,比如驾驶员的培训、日常车辆运营监管等;第三块与乘客相关,公交站台的电子屏、手机App上的查询等。
别小看这些数据,它们大大提高了公交运营管理的效率。
他给我们举了一个站点的例子,彭埠地铁站,目前是杭州公交客流最集中的地方,日均客流有7000多人次,换乘量、起终点的数据也都一清二楚。
拿345路来说,3月1日到3月31日,从地铁彭埠站出站,坐上345路到明珠街丁兰路口日均有380人下车,在阮家村日均有350多人下车,可以看到上下车的时间分布,可以针对某个时间段和站点来安排区间车,增加班次,缓解出行需求。
“以前增加一些运力还要人工去调研,一个个站点走,收集很多调查问卷,除了受到个人判断能力的干扰,效率也非常低。”罗序旗说,“数据大脑”为公交线路调整赋能,大数据不仅可给公交运营提供依据,对于线路调整、站点调整也有很大帮助,从而使运营效率更高,运力投入更准。
公交运营整体效率提升,最终的落脚点在哪里呢?罗序旗说,落脚点就在乘客身上,能享受到更加方便的公共交通服务,他们推出的扫码查时刻、“一点就到”个性化预约等服务,让乘客无论是在等候还是在乘车,体验度都有很大改善,从而推动杭州公共交通出行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