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读《习近平扶贫故事》 学强烈为民情怀
发布时间:2021-04-08 10:56:57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此时,阅读《习近平扶贫故事》,倍感亲切,深受教益。

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大事。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他动情地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书中一个个扶贫故事,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强烈的为民情怀。

深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还不到16岁,他就从北京来到陕北梁家河当农民,一干就是7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他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山上种地,石磨赶驴,渗坑吃水,柴火烧饭……这就是少年习近平第一次亲眼看到的梁家河——贫穷、落后,而且原始。一个人,一个月,三十天劳动,十多公斤口粮……这就是他必须面对的农村生活——困顿、饥饿,而且漫长。正是在梁家河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一颗火热而又坚定的“初心”被锻造出来,他立下自己毕生的信念:要让像梁家河这样的地方,改变面貌;要让世间受苦受穷的人民,摆脱贫困。

矢志不渝实现脱贫目标的精神。在许多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2013年11月3日,他在湖南十八洞村调研,与乡亲们聊家常、算细账,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他说,要建档立卡摸清每户致贫原因,不能“手榴弹炸跳蚤”,要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全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就这样,通过“精准扶贫”,2017年十八洞村脱贫摘帽。

发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他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次去寿宁县下党乡调研。这个乡是省级特困乡,也是福建当时唯一的“五无乡”: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习近平同志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个地方,他曾很感慨地说:“下党不摆脱贫困,我们就愧对父老乡亲。”2018年,下党乡脱贫摘帽。

《习近平扶贫故事》以事明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犹如一扇扇窗户,让人走进历史;更如一粒粒种子,让人在内心激发认同、产生共鸣,增强砥砺前行的力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江坪   编辑:张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