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一本一碟起学艺 “90后说书人”传承杭州评话
发布时间:2021-03-13 13:55:00

每日商报讯 “半夜时分,翠娥来到朱亮祖老将军府衙门前,两腿又酸又疼,脚底满是血泡,就坐在石阶上啼哭不已。朱府家人见翠娥可怜,就让她入内歇息……”一本旧版的《刘伯温出山》中,缀写着这样的故事。胡达翻阅着有些泛黄的纸页,不一会儿便陷入了故事情境。

春节过后,位于大关街道西八苑的百姓书场重新开门,“憋”了大半个月的老听众们又默契地在下午时分聚在了书场门口。距离开场还有不到半小时的时间,胡达放下书本,换上一身长衫,手执折扇,信步走入书场。在案前坐定,醒木一敲,一幕幕故事便涌上心头。

百姓书场最年轻的“说书先生”

认识胡达的人,都知道他的微信名叫“承堂”,这也是他的“艺名”。

“承”取的是“继承、传承”的意思,而“堂”则指的是他的评话先生——杭州评话省级传承人王超堂先生。

说起杭州评话,老杭州人的脑中总会闪过老先生生动的表演,而这些对于“90后”的胡达来说,也是他的“精神食粮”。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六小龄童先生主演的《西游记》,老版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有1993年版的《包青天》,我都看了很多遍……”胡达说。从幼儿园开始,他就喜欢这些剧目,还在外公外婆的影响下不断接触京剧、越剧等传统艺术。有时候老人们在静静地看,他就在一旁默默地学,对着电视机模仿、表演。表演得好了,家中老人都忍不住给他鼓掌。

或许正是由于这份对表演的热爱与自小积累的经验,上学的时候胡达也特别擅长记述历史故事,在老师眼中可算是个“重文轻理”的学生。有些时候只看过一遍原著,他便能复述出故事梗概。

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胡达参加了杭州滑稽艺术剧院开办的培训班,当时除了杭州评话外,小热昏、滑稽剧等都在开班。

“那个时候,杭州评话班请到了王超堂先生来授课。”胡达说,那次培训班不仅让他接触到了杭州评话的魅力,也给了他从“听书人”变身“说书人”的契机。

培训班结束后,胡达开始跟着王超堂先生学艺,十年如一日地刻苦学习打磨自己。2016年,胡达登上了百姓书场的讲台,成为了这个书场中最年轻的“说书先生”,也成了街坊四邻老书迷心中一颗冉冉升起的“评话新星”。

传承与创新 竭力发扬杭州评话

“你看,这本《刘伯温出山》的故事是我先生口述的,还有这张《大明英烈》之马兵王玉的碟片,也是王超堂先生的表演记录……”学艺之初,胡达从王超堂先生那里收获了“为数不多”的学习资料。每每重新观阅这些资料,都能让胡达回想起学习杭州评话的初心。

胡达说,杭州评话博大精深,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小到语调间的抑扬顿挫,大到氛围的塑造与烘托,都需要根据不同故事的实际情况来表演。并且,每位说书先生都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一些细节的表现方式上。

于是,除了每天吊嗓子、练“眼戏”等基本功外,胡达没事的时候便总会戴着耳机,聆听收集到的评话资料,细细品味老前辈们的表现手法,吸收其中精华。有时,他也会在网上购买一些评书作为参考资料,然后按照自己的思路边说边改,有了灵感时,还会往里面加入一些新的内容。“这叫‘打书’,坚持这样做的话,每次你说的故事就会不一样,也能给听众带去新鲜刺激。”

如今各类新型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对杭州评话感兴趣的年轻人并不多。但胡达并没有感到沮丧,他说,只要自己还在说评话,就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杭州评话贡献力量。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苗露 通讯员 王晓莺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