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王俊勇:敦煌的防护林怎能只在大漠的风中飘
发布时间:2021-01-28 10:37:45

近日,新华社下属的《经济参考报》报道,甘肃敦煌国营阳关林场约1.3万亩防护林被毁坏,原林地变成了葡萄园。随后发生的事情一波三折。26日上午,甘肃省召开新闻发布会称,阳关林场长期以来只有6000多亩防护林,并没有出现砍树毁林的情况。紧接着,新华社出示了多份权威文件,证明阳关林场的防护林面积曾经在1.3万亩以上。

双方各执一词,真相一时扑朔迷离。媒体及公众的关注,充分说明了敦煌阳关林场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地位。阳关林场紧邻库木塔格沙漠,而库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东南方向扩展,也就是逼近敦煌方向。阳关林场是敦煌抵挡沙漠的最后一道绿色防线。如果阳关林场的防护林被大面积毁坏,整个敦煌乃至河西走廊,都有可能面临生态灾难。

根据《经济参考报》的报道,敦煌阳关林场砍掉防护林改种葡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从生态功能上看,葡萄林虽然也是植物,但它的防沙固沙能力远不如防护林。更大的问题是,葡萄林耗水巨大,并且每年11月到翌年4月需要进行土壤翻动,导致地表土地裸露,加剧了土地沙化。破坏生态效益,只为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类似的事情,之前在很多地方都发生过。如果阳关林场也是这种情况,那就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不过,甘肃省在经过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防护林面积并没有减少。正因为双方的答案如此对立,阳关林场的防护林到底有没有被砍伐,才更加需要一个权威明确的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沙漠边缘的防护林是生态保护的屏障,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生态环境保护不能打折扣、变花样。如果媒体的报道有误,应当及时澄清真相;如果防护林确实被砍伐,则更应该追问,当初究竟是谁想出了砍防护林种葡萄的歪主意,为何事发后还要替毁林行为“打掩护”?

唐代诗人王维的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让无数国人对河西走廊充满念想。河西走廊一头连着西北的干旱地区,一头连着中原湿润地区,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生态长城”。敦煌的防护林是否安好?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能只在大漠的风中飘。

来源: 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王俊勇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