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杭州老人70多年的“追星”经历 成就了一段中捷文化民间交流佳话
发布时间:2021-01-27 09:30:22

都市快报讯 “伏契克”三个字,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似乎是陌生的。但在几十年前,这三个字却是金光闪闪,是很多人青春时期的偶像。

今年86岁的杭州老人哈米,就是伏契克的超级粉丝,他年轻时对偶像的崇拜,丝毫不亚于今天的追星族。1951年,哈米曾在鲁迅逝世15周年晚会上偶遇伏契克夫人古斯塔,得到她的签名和赠送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纪念章,随后又获得伏契克奖章,这些都让他欣喜若狂;上世纪50年代,为了追看苏联剧作家布里亚柯夫斯基的话剧《尤利乌斯·伏契克》,他也是专程从杭州赶往上海。

捷克人尤利乌斯·伏契克,在盖世太保监狱鹰犬的监视下,悄悄写成了《绞刑架下的报告》,成为他流传最广的作品。1943年9月8日,伏契克在德国柏林勃洛琛斯监狱,被德国纳粹执行了绞刑,为纪念这位捷克反法西斯战士、作家、记者,后来这一天成了“世界新闻记者日”。

自从十几岁在中学图书馆书架上无意间读到《绞刑架下的报告》后,哈米就成了伏契克的忠实铁粉,70多年来都将其视为精神上的榜样和楷模。在哈米影响下,他的父母、弟弟妹妹也都成了《绞刑架下的报告》的忠诚读者,可以说全家都是“伏契克”的“文学粉”。

因为对偶像爱得深沉,多年前,哈米拜托中国美院教授、著名人物画家吴永良,创作了一幅伏契克肖像收藏。这些年,他在网络、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纪念伏契克的文章。这幅吴永良创作的伏契克肖像也随着哈米的文字,在国内各大媒体亮相。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星过程中,哈米也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挚友和忘年交。他们原本彼此素不相识,都因为读过《绞刑架下的报告》而熟知尤利乌斯·伏契克,结下了友谊。

不久前,哈米得知消息,这幅四处露脸的伏契克肖像,被捷克伏契克协会相中,制作成了2021年新年日历。

哈米一位同是伏契克粉丝的老友欢涧,在去捷克布拉格寻访伏契克足迹期间,给捷克朋友带去了多篇哈米写的伏契克文章。这两位捷克朋友分别是伏契克协会主席扬·叶利内克(Jan Jelinek)和伏契克协会副主席、捷克国家科学院化学家彼得·卡德莱茨(Petr kadlec)。他们看到杭州画家吴永良笔下的伏契克肖像,异常激动,兴奋地表示,这比好多捷克画家笔下的伏契克像还要传神。于是,他们当天就越洋联系远在杭州的哈米,商量能否用这幅画像印制2021年捷克伏契克协会的年历卡片,以此纪念捷克的这位抗纳粹英雄。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个消息,对哈米来说,仿佛是漫漫追星途中遇到的最好回应。“我原本打算把吴永良老师的这幅杰作赠送给捷克伏契克协会,但捷克友人说如此宝贵的礼物他们不便接受。最后商定,我将画像扫描几份,请吴永良老师亲笔题词签名,由欢涧于去年9月伏契克就义77周年时,直飞布拉格分赠伏契克协会和捷克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哈米透露,“谁知后来遇到疫情,无法送成。更为遗憾的是,吴永良老师去年5月,不幸突然仙逝,扫描画像已无法请他签名,怎不让人泪眼迷蒙!”

看着捷克印制完毕的2021新年日历,哈米十分感慨:“一位‘伏友’曾对我说,吴永良的伏契克画像,不仅属于哈米的,也属于所有伏契克的读者和热爱伏契克的人们,属于世界的;应该像施瓦宾斯基那幅画像得到广泛传扬。现在,这个梦想正在一点点实现。对于吴永良老师的突然仙逝,彼得·卡德莱茨来信深表哀悼,他说:伏契克画像会提醒我们,吴永良先生一直在。”

为什么如此深爱“伏契克”呢?哈米用一句话概括《绞刑架下的报告》的精神内核:一首超越死亡的生命之歌。他说,伏契克及其笔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他的英雄行为和乐观精神,是超越国界的,永远值得铭记。

哈米他执着地坚持70多年追星偶像“伏契克”背后,何尝不是一段中捷文化民间交流的佳话呢!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潘卓盈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