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徐迅雷:“视频化生存”时代的“视频化表达”
发布时间:2021-01-25 14:02:38

“抖音短视频的勃兴,契合社交化传播,满足了即刻分享生活点滴的需求,而且提供了用户视角——用自己的方式看世界。”1月21日,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杭商杂志承办的《杭州湾会客厅》专题探讨抖音、视频,传播学专家、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蓉说得清晰明白。

“如果你在2012年错过了公众号,在2018年错过了抖音,那么在2020年,你不能再错过视频号了。”一年前的1月22日,微信视频号悄然出现;如今,微信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在1月19日的 “微信之夜”上,微信事业群总裁、“微信之父”张小龙披露相关数据:每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3.3亿用户进行视频通话,上传发表短视频达1亿条!

这是“视频化表达”“视频化生存”的时代。微信对视频号的定义是:“一个人人可以记录和创作的平台,也是一个了解他人、了解世界的窗口。”1月22日昆明劫持人质案中,蓝衣女记者稳住嫌犯的视频传遍天下。现场击毙嫌犯的枪声清脆响亮,许多人是第一次听到真实的枪声。而这位女记者才刚刚拿到记者证,她成为了“谈判专家”,无数人为之点赞。现场画面,配上采访知情人——云南省记协副秘书长叶茸介绍女记者的画外音,这样的视频,切切实实成了一个“了解他人、了解世界的窗口”,也印证了“用自己的方式看世界”。

融媒体=人才+内容+平台(介质)。“无视频,非融媒”。微博、公众号、B站、小红书、快手、抖音、视频号,每一次新平台的诞生,都会造成注意力的集聚,缔造一批新生的意见领袖、网红达人,不少网络小白短时间就逆袭成为网络大咖,诸多“爆款”内容,为他们带来巨大的流量与可观的财富。

在视频化表达的“风口”,技术赋能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人文赋能。平台需要技术,内容需要人文,所以最终要从技术逻辑走向人文逻辑。平台为基,内容为王,人才为本——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有传播力、有影响力的视频。“内容为王”,不说这是真理,但这肯定是常识。而视频内容创作,更能呈现真实情景与自由心境。

“杭商需要吼一吼,传媒应该抖一抖!”1月21日,杭商传媒抖音号、视频号启动上线,主旨是“传递温暖,传播美好”,努力赋予视频“靶向能力”,从而把更多的做实业的杭商通过视频推送给更多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务实实干的杭商,本身就是温暖的传递者、美好的创造者。我们知道,所有用来传播的内容,大都可分成两种:一种需要花脑力理解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学习;一种是不需要花脑力、很容易消费、在人的舒适区的内容,也就是娱乐内容。而把这两者结合好了,就是“靶向”内容。做“有思想,有主张,有情怀,有故事”的视频号、抖音号,杭商形象的视频化呈现就会生气勃勃。

每个人都可以做现场的记录者、信息的发送者、故事的讲述者、价值的传递者。作为公开领域的视频平台,人人皆可创作。无论是“普法小王子”罗翔说刑法的视频,还是历史学者袁腾飞说历史的视频,口述的内容通过影像呈现,显然比文字过瘾。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从拍到看,智能手机成了最便捷的记录器和阅读器。有网友戏言:“中华文明的先进之处:外国人吃饭只懂得用刀叉,两只手都没空;而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筷子,可以边吃饭边玩手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01亿。抖音和快手的用户,每天把超过5000万条短视频上传到APP上。短视频与顶级流量密切相关,而现在为了方便手机收看,竖幅短视频也越来越多。

如今,社交性、互动性,已然成为用户的第一需求。微信视频号推送“三部曲”中,关注、好友推荐、机器推荐的理想消耗比例是1:2:10。与抖音快手相同,微信视频号的互动方式也是点赞、评论、转发三部曲,所不同的是,微信视频号延续了朋友圈的浏览模式,而缺乏抖音、快手上的浸入感,这就需要内容在声音和画面上更具吸引力,创作要求更高——这是“流”的差异,导致对“源”的要求更高了。

“无直播,非平台”,短视频+直播成为新的流量模式。在“微信之夜”上,张小龙的演讲朴实实在,干货满满,1个半小时分享中有1小时讲视频号,讲它的意义、直播的价值、机器推荐的作用,以及一些新实验。在《杭州湾会客厅》上,杭商与专家一起探讨视频的制作、抖音的传播——台上五位,一流表现,有静有动,各有所长,引领精彩,配合默契。这些都通过网络直播第一时间推送,能让受众观看时目不转睛,回想时手动点赞。网络视频直播,更加体现“媒体平台化,平台媒体化”的平台融合。而直播的一大特点,即没有“零形回指”——在语言学中,“零形回指”是一种“语言缩减”现象;没有“缩减”的原始直播,事实上对内容创造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视频化生存”机会无限,“视频化表达”精彩纷呈。无论是定义互联网,还是定义抖音、快手、视频号,一个关键词就是:可能性。“不被看好的事情,才有戏。”视频化表达,完全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十年内容领域的一个主题。

人才为本,内容为王,情怀为魂,呈现意象美、内涵美、韵律美、表达美,那么最终一定能够做到“传递温暖、传播美好”。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徐迅雷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