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的古先生是重庆的一名程序员,两年前不慎摔伤了膝盖,经过治疗后出院。由于需要继续进行康复疗养,古先生又是单身,于是住进养老院进行调养。
消息传出后,网络上充满了各种善意的调侃。有的打趣说,“39岁、程序员、单身、养老院”,这就是程序员这一职业群体注定的命运;还有网友说,终于可以提前退休了。
网络上一直有各种关于单身独居人群的段子,不过,面对古先生的遭遇,不能仅仅认为这是“段子成真了”。古先生住进养老院调养身体,其实是无奈的选择,折射出了当前康复医疗的短板。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一样,也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哪些人需要康复治疗呢?一般认为,部分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以及急性病症转入恢复期的患者,需要接受康复治疗。他们的身体状况并没有严重到需要住进医院接受医学治疗的程度,但也难以独立自主进行日常生活。接受康复治疗,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不过,目前我国康复行业的现状,难以满足社会需求。2019年4月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康复论坛指出,我国共计约1亿人存在康复需求,但康复床位和康复人员的数量均不足。201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当时国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康复医学科床位18.33万张,占全国总床位数2.47%;每10万人口中仅有1.4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远低于国际标准。尽管时间又过去了几年,但这样的局面也不大可能得到根本性扭转。因此,重庆这名需要康复治疗的古先生才无奈住进了养老院,起码养老院还有一些类似的护理服务。
古先生的境遇,也提醒全社会关注单身独居中青年人的健康状况。统计显示,从2015年至2018年,我国单人家庭户占整个家庭户数的比例从13.15%增加到16.69%。通俗地说,单身独居的人数越来越多。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独居老人的健康状况,对于单身独居的中青年人,往往是从“单身经济”的角度看待他们。但古先生的经历告诉我们,独居的中青年人,同样会面临健康风险,无法预料的疾病或意外的受伤,都有可能让他们的独居生活难以为继。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深和单身人士的增加,类似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全社会也应当对此有所准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39岁住进养老院,巨大的反差不能只当是段子成了真,真问题是康复医疗的短板需要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