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的营销方式渐热,但与此同时,盲盒圈渐渐刮起“炒作风”,盲盒带来的过度消费引发关注。
所谓盲盒,是潮流玩具的一种类型,看不见内容的盒子里放置着不同样式的产品,消费者购买的时候不能拆盒,全凭运气抽中商品。一般来说盲盒按系列售卖,通常每个系列会包含5—12个不同造型的玩偶,分为常规款、隐藏款(大小隐藏款)以及特别款等。正是这种随机化的惊喜体验,戳中了年轻消费者追求神秘感的心理,让人“欲罢不能”。
自2019年以来,盲盒经济日渐火爆。2020年儿童节期间,拼多多数据统计显示,10大热销商品榜上,盲盒飙升至第二。到了“双11”,盲盒的线上销售较2019年同期增长了70%以上。2020年12月11日,盲盒产品巨头泡泡玛特也登陆港交所上市,开盘股价翻倍,市值暴涨超千亿港元。
如今,“盲盒热”已经迅速出”圈”,各行各业纷纷跨界推出盲盒产品。从最开始的动漫、影视作品的周边,或者设计师单独设计出来的玩偶,到现在众多商家跨界加入竞争赛道:图书盲盒、美妆盲盒、高校录取通知书盲盒、生鲜盲盒……仿佛“万物皆可盲盒”。
然而,随着盲盒热潮在众多行业和领域的延展,盲盒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比如,盲盒质量参差不齐,有产品被曝甲醛超标、涉嫌IP抄袭、虚假宣传等等;盲盒玩法被质疑过程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盲盒催生的相关二手交易更是乱象丛生;盲盒圈渐渐刮起“炒作风”,既存在投机“炒卖者”,其所带来的上瘾和赌博心理也在滋生畸形消费。更令人担忧的是,在盲盒的消费群体中,有不少是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对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相对较低,容易成为被收割、被套路的对象。
盲盒火出圈,监管不可盲。在盲盒模式已经产生巨大市场影响力的当下,我们需要高度警惕盲盒“泡沫破裂”。监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盲盒经营模式,加大盲盒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对假冒伪劣、侵权盗版、虚假广告等问题深究严查;商家也不能盲目抢占“盲盒热”的风口,要爱惜羽毛、保证品质,注重IP研发及产品创新;而消费者要保持理性、避免成瘾,家长和老师应引导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消费观,避免他们误入过度消费圈套。只有监督到位、商家自律、玩家自制,这股“盲盒热”才能循着健康发展的轨道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