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以“群众满意”为标尺 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1-01-05 13:40:0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全文6000余字,其中“人民”二字就出现了25次,“十四五”规划编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101.8万条,在党的全会文件中第一次出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重要表述,充分体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伟大情怀。“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永远的奋斗目标,可以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者是人民、阅卷人是人民、受益者也是人民,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以“群众满意”为标尺,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把“人民群众”写在鲜红的旗帜上,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在党的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人民群众满意了,什么时候政权就能稳固;什么时候脱离了群众,就有丢掉政权的危险。

以“群众满意”为标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归纳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方面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其中重要2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的70多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筚路蓝缕、砥砺奋进,把“群众满意”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的一条主线,集中彰显制度优势,蕴含强大治理效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推动共同富裕。

以“群众满意”为标尺,是破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迫切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通过国家治理现代化来实现,伴随着国家治理的推进,生产力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都能得到显著改善。这就对我们党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脱离群众”是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四个危险”之一。我们必须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治理效能,逐步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矛盾与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以“群众满意”为标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现路径。马克思曾经提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正是内在的不断追求,推进人民进行各项实践活动,可以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的内在动力。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国家治理不是一个“敲锣打鼓”就能轻松达到的过程,没有强大而坚定的社会基础,国家治理就好比于“空中楼阁”,无法落地,只有凝聚起最广泛的价值共识,才能形成最有利的统一意志和行动来实现国家治理。“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站稳群众立场,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以“群众满意”为标尺,是“中国之治”最深厚的情怀。任何一台精密的仪器都计算不出心的力量。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真挚的人民情怀,就难以长期执政,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深厚的人民情怀,就不能繁荣昌盛。习近平总书记曾用最具有乡土气息的话语表达,“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深刻昭示了“中国之治”的关键在于群众是否满意,在于群众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有效回应。我们要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作为价值追求,努力开拓“中国之治”的最高境界。

(作者系中央党校党建部博士)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吴雯雯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