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涂建敏:“静音车厢”是一种倡导
发布时间:2020-12-28 08:45:00

备受关注的“静音车厢”日前正式推出,首次试点为京沪、成渝高铁部分车次3号车厢(二等座车)。凡自愿选择购买乘坐者,须配合遵守以下“静音”约定——佩戴耳机或关闭音源外放功能、手机调至静音或震动状态、接打电话或相互交谈时离开“静音车厢”、照看孩子避免喧哗等。

作为铁路部门精细化服务之一种,公众普遍持欢迎态度。但也有一些反对声音,有人提出“静音车厢安静要守护,那其他车厢呢?”也有人认为,采取“双轨制”有碍效率与公平。无论如何,讨论大有裨益,个中折射公众关切,也恰恰戳中社会公德和公共文明的痛点、短板。

值得一说的,是这次铁路部门首次推行该项服务时,用了“试点”一词,这就颇能说明问题:一方面,两条高铁分别连通中国南北大动脉或扼西南要塞,人群分布颇具代表性;另一方面,“试点”过程,既在于稳妥推进、逐步改进,也包含凝聚共识、测试反应。事实上,近年来,从“高铁霸座男”到知名人士发微博吐槽高铁空间太过喧哗引关注等,从大吵大闹的“熊孩子”、对此视而不见的“熊家长”,到手机声音外放、无所顾忌大声接打电话等,公共场合“降噪”持续成为热门话题。

进而言之,文明的推行,有赖于因势利导、点滴积累、稳步推进,讲究的是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积小善终成大德。这从近年来公共场所禁烟、垃圾分类等推行上也不难看出,欲速则不达,指望一蹴而就,甚至搞“一刀切”,有时会适得其反。有必要看到,选择“静音车厢”这项服务,其实也是自觉接受了维护“静音”之义务,不失为对“降噪”呼声的良好响应方式,本质上符合契约精神。其实也不妨将“静音车厢”视作一种倡导,对照这样的“静音”标准,就社会公众普遍层面而言,“我能为‘降噪’做什么”,恐怕更有必要成为日常文明举止必修课,从而推动改变。当然了,上述标准,也不光局限于高铁车厢,举凡地铁、巴士、候机候车大厅等公共空间,恐怕都同样适用。

当一种文明素养成为社会共识,并被普遍遵循时,也就是公共空间“静音”时代真正到来之时吧。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涂建敏   编辑:郑海云